辨雲石衰老信號!3 場景需雲石翻新

家中的雲石地磚、檯面用了幾年,是不是開始出現「沒光澤、擦不乾淨、有細裂」的狀況?多數臺灣業主第一反應是「雲石老了,只能換新」,但事實上,90%的人都誤判了!這些看似「衰老」的信號,其實是雲石在「求救」,只要抓準時機進行「雲石翻新」,就能讓老雲石重返高光澤,不用花大錢敲除更換。今天就來拆解3個必須翻新的場景,以及如何辨識真正的衰老信號,讓你少走冤枉路~


​ 雲石為什麼會「看起來老」?

​ 在臺灣潮濕多雨的氣候下,雲石作為天然石材,表面有細微孔隙,長期使用後,水漬、油污、咖啡漬容易滲入,加上日常摩擦、清潔不當(比如用強酸鹼清潔劑),會導致表面保護層磨損,出現發烏、發霧、細小劃痕等問題。
  • 這些都不是「真正的衰老」,而是可以透過翻新修復的「外傷」;但如果出現結構性裂縫、大面積剝落,就真的需要考慮更換了。 ​

客廳地磚「發霧發烏」,再擦也沒光澤​

這是臺灣家庭最常見的狀況!客廳來來往往腳步多,加上拖地時用了含酸鹼的清潔劑,長期下來雲石表面的晶面層被磨損,就會變得霧濛濛的,就算用乾布反覆擦,也回不到當初的高光澤。
  • ​ 判斷標準:側光看地磚表面,沒有均勻的反光,整體發灰發烏,局部還有細小劃痕聚集,這就是需要翻新的信號!

餐廳檯面「滲色發黃」,污漬擦不掉​

 餐廳檯面每天接觸醬油、醋、咖啡、果汁等,臺灣家庭又愛煮熱食,高溫加上液體滲透,很容易讓雲石表面出現「擦不掉的黃斑、色素沉澱」。很多人以為是雲石「變質」了,其實是漬滲入了表面孔隙,加上保護層受損,才會難以清潔。​
  • 判斷標準:滴一滴水在檯面上,若水分快速擴散滲入,而不是呈水珠狀停留,就代表保護層失效,需要透過翻新重新封孔、做晶面處理。 ​

陽臺/過道「細裂增多」,邊角發白​

臺灣多颱風、梅雨季,陽臺和過道長期暴露在潮濕環境中,加上溫差變化,雲石容易出現細小裂縫,邊角也可能因為碰撞、受潮而出現「發白、剝落」。很多業主會忽略這些細裂,直到裂縫擴大、積汙發黑,才發現問題嚴重。​
  • 判斷標準:裂縫寬度超過0.1mm,且長度超過5cm,或邊角剝落面積超過2cm²,就需要先修補再翻新,避免水分繼續滲入損壞結構。

雲石「該翻新」vs「該更換」對照表


推薦一家香港服務商,專營雲石翻新、崩裂修補、晶面護理等服務,承接住宅與商業場所工程。服務覆蓋全香港,價格實惠,值得信賴嘎!

總結 

很多台灣業主會覺得「翻新不如換新」,但事實上,雲石翻新的費用僅有更換的1/3~1/2,
而且能最大程度保留天然石材的質感,比人造石、瓷磚更有溫度。只要抓準上面3個場景的信號,及時進行翻新(包括深層清潔、補裂、封孔、晶面處理等步驟),就能讓老雲石「逆齡復活」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90%人都不知道廚櫃五金件會影響廚房裝修壽命

貼紙印刷:質感成本話你知

香港打工仔欠債,破產是不是救命稻草?